发牌四年,中国5G如何走下去?
作者/ IT时报记者 钱立富
编辑/ 林斐 孙妍
(相关资料图)
6月6日,一个平凡的日子,但在中国通信发展史上却是浓墨重彩的一天。四年前的这一天,工信部向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广电发放5G商用牌照,中国5G商用大幕由此拉开。
四年来,为促进5G网络广泛覆盖、应用深入拓展,各级政府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保驾护航”,作为5G建设主力军的电信运营商们更是开足马力,全力推进这项工程。在此基础上,中国5G发展跑出了“加速度”,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5G基站数占到全球60%以上、5G连接数超过全球70%、5G用户规模全球占比超过60%……一长串的数据折射出中国5G网络设施水平在全球范围内的领先地位。而在应用拓展方面,目前我国5G应用创新案例已超过5万个,5G已融入97个国民经济大类中的52个。在今年GSMA发布的5G to B领域的行业应用经典案例中,60%的案例来自中国,可以说,中国5G应用创新已经走在全世界前列,没有其他任何一个国家做到。
中国的移动通信发展在5G时代实现了超越,某种意义上说,已经进入了“无人区”。这是光荣,也是挑战。接下来,中国5G该如何走?怎样促进价值发展?需要持续深化思考和探索。
首先需要思考的是,如何推动5G“从建好到用好”。
目前,我国已经建设5G基站273万个,5G网络覆盖了全国所有地级市、县城城区,成绩非常显著。当然,5G网络覆盖仍需要继续大力推进,比如在农村偏远地区的广覆盖,在城市室内场景下的深度覆盖,在高铁、海面等特殊场景下的覆盖,仍需要加强。
但同时,“用好5G”愈发紧迫。从5G分流比这项指标来看,中国5G离“用好”的目标还有着不小的差距。5G分流比是指5G流量在4G和5G总流量中的占比,商用至今已经四年,目前各省运营商的5G分流比普遍在50%以下。纵向对比来看,这落后于4G分流比的提升表现,以中国移动为例,2013年底获得TD -LTE 4G牌照,两年半之后,也就是到2016年6月,其4G流量占比已经达到86%。横向对比来看,比中国早两个月开始5G商用的韩国,去年底今年初其5G分流比就已经超过70%。
5G分流比水平,直接反映出用户使用5G的水平,对于中国5G来说,尤其是在to C领域,需要补齐“用好5G”的短板,充分挖掘5G能力和塑造新的商业模式,让用户在5G手机上享受到与4G不一样的应用和体验,进一步推动5G价值提升。
其次需要思考的问题是,5G赋能产业数字化转型,仅靠电信运营商或者通信行业的“单向付出”就行了吗?
随着标准的演进,5G的“本领”在不断增强。第一个完整的5G技术标准Rel-15,主要满足了eMBB(增强型移动宽带)应用场景的需求,让人们手机上网时能有更快的网速。之后的Rel-16标准主要完善了5G在URLLC(超可靠低时延)方面的能力,使得5G开始在支撑垂直行业方面具备能力。如今随着5G Advanced时代开启,5G将会具备或进一步增强在高精度定位、低时延、通信感知一体化、无源物联等方面的能力,与人工智能的融合也将更加深入。
越发强大的5G具备深入企业核心生产流程、赋能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能力,而不是仅仅停留在企业边缘生产流程,或者仅仅是在办公场景下应用。
一直以来,运营商对于拓展to B领域行业应用都有着足够的热情。但随着5G应用不断向企业核心生产流程介入,仅仅靠运营商“一头热”是不够的。如何更好激发千行百业,尤其是传统行业拥抱5G的热情更加重要。只有“双向奔赴”,让to B领域的企业和运营商一起进行场景共创、能力共建、生态共享,才能更好推动5G下一步发展。
再者,需要思考如何推动不同技术互补和协同,来推动我国5G更好发展?
近年来,我国一直在大力推进“5G+光网”双千兆网络建设。和5G一样,千兆光网建设同样成绩显著,目前具备千兆网络服务能力的10G PON端口数达1880万个,千兆宽带用户达1.15亿户,千兆光网覆盖能力和服务能力持续提升。
无论是中国5G还是中国的千兆光网,单独拎出来,实力都非常强大,那么如何发挥出“1+1>2”的效应?这在业界没有先例。
目前,国内运营商已经在进行尝试,比如在很多室内场景下,5G覆盖遇到难题,那么通过VoWiFi方式为用户提供优良的基础通信体验。但在更大范围内,尤其是在to B领域,如何让5G和千兆光网进行优势互补,需要运营商和产业界共同思考,解决发展难题,从而更好赋能数字经济发展。
排版/ 季嘉颖
图片/ 上海电信 东方IC
来源/《IT时报》公众号vittimes
E N D
标签:
Copyright © 2015-2022 欧洲消费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2005074号-23 联系邮箱: 58 55 97 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