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

事关广州人的快递,新规明起实施!去年人均寄件量超500件

发布时间:2023-07-01 04:45:44 来源:南方都市报

快递入站入柜应征得收件人同意、快递运单对个人敏感信息做去标识化保护、将快递末端服务设施纳入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快递企业聘用临时工应参加工伤保险……7月1日,作为全国首个省会城市快递行业地方性法规,《广州市快递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施行,将成为推动广州从“快递大市”迈向“快递强市”的重要举措。


(相关资料图)

2019年,广州获评为“中国快递示范城市”。2021~2022年,广州快递业务量连续两年突破百亿件,在全国省会城市中排名第一。广州已成为全国快递业务体量最大、综合转运能力最强、市场主体最多、网络体系最全、产业关联度最紧密和科技应用最前沿的“快递大市”。广州市邮政管理局副局长李小霞介绍,《条例》的出台,有助于促进广州快递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广州成为全国快递业的先行示范者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器。

明确外卖配送不属于快递,投递前不得上传虚假投递信息

南都记者梳理了解到,《条例》共八章、五十一条,以问题为导向,出台了一系列特色规定,对快递业发展的保障促进、经营主体和快递服务、快递安全、数字快递和绿色发展以及从业人员权益保障等内容进行了规范。

例如,《条例》明确:将快递末端服务设施纳入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从源头上解决快递末端设施建设难问题;规定快递企业使用智能快件箱或快递服务站投递的应征得收件人同意,在快递运单中为寄件人提供个性化、差异化快递服务选择;规定快递企业对快递运单中个人敏感信息采取去标识化等保护措施,从业人员离职时清除所掌握的用户个人信息等。

其中,值得关注的是,为规范快递服务行为,《条例》对快递企业及其从业人员提出了针对性的要求,围绕规范经营主体、规范作业流程、提供服务选择、加强统一管理展开。其中明确:“禁止抛扔、踩踏或者以其他方式造成快件损毁”;“使用智能快件箱等方式投递的应事先征得收件人的同意”;“快递从业人员投递快件后,应当及时录入投递信息并上传网络,不得在完成投递前录入或者上传虚假的投递信息”;快递企业应当在快递运单或者网络订单应用程序中为寄件人提供投递时间、投递方式等个性化、差异化的快递服务选择。

在保障快递从业人员合法权益方面,《条例》还重点规范用工形式,要求快递企业应当依法与已建立劳动关系的从业人员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并为之参加社会保险;快递企业建立合理的薪酬制度和考核奖惩制度,建立科学确定派件数量和时间;建立针对高温、雷雨大风等恶劣天气的快件延迟收派等作业制度,及时发放高温津贴;发挥工会组织和劳动监察作用,依法维护从业人员权益。

中国快递协会原副秘书长、全国工商联标委会委员邵钟林告诉南都记者,《条例》以《快递暂行条例》、《邮政法》等为上位法参照,回应了近几年快递行业涌现的新问题,又根据广州当地快递市场实际情况制定,有诸多细节规定非常值得关注:例如明确快递的概念不包含“外卖配送等点到点直接送达物品的活动”;对快递专用电动三轮车实行统一编号和标识管理,对未来发展方向给予有益引导;末端服务环节强调快递从业者“不得占道分拣”,“不得在投递前录入或上传虚假投递信息”,等等,也为后续各地立法提供了非常可贵的参照。

“《条例》对员工的保护写得比较实,明确不得以签订承包合同、承揽合同等形式规避用人单位依法应当履行的义务;此外还涉及快递企业长期备受诟病的以罚代管问题,要求快递企业被用户投诉、申诉或者提起民事诉讼时,应当对相关从业人员是否存在过错进行调查。从业人员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的,快递企业不得以罚款或者其他克扣工资的形式要求从业人员承担赔偿责任。”邵钟林对南都记者补充说。

北京邮电大学邮政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国邮智库专家赵国君表示,《条例》作为全国首个省会城市快递行业地方性法规,将进一步推动行业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助推器,提升快递员群体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加速器,促进行业绿色发展的倍增器,提升行业安全保障能力的稳定器。同时激发科技赋能,加速推动广州快递业向更加智能高效的高质量发展迈进。

快递末端服务设施重新定义:纳入公共服务设施配套

快递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流通方式转型、促进消费升级的现代化先导性产业。在前不久的618电商购物节中,广州人再度展现了超强的消费力,京东方面提供给南都记者的数据显示,在强力促销政策的刺激下,广东省内头部城市的消费金额呈现大幅增长态势,成交额TOP5的城市分别是广州市、深圳市、东莞市、佛山市和惠州市,年轻群体、女性群体和下沉市场的各大群体消费潜力巨大。

在电商网络和庞大的消费市场带动下,广州已成为全国快递业务体量最大、综合转运能力最强、市场主体最多、网络体系最全、产业关联度最紧密和科技应用最前沿的“快递大市”,连续多年稳居全国快递业务量、收入TOP2城市。据广州市邮政管理局统计,2022年,广州快递业务量、收分别达101.3亿件和840.5亿元,分别占全国9%和8%,全省占比分别为34%和33%,全市年人均快递寄件量超500件,承载着近2万亿元商品货值的流通。

近年来,广州全方位推动快递业高质量发展。物流产业规模持续壮大,依托汽车制造及后市场、快消品、生物医药、电子商务等产业优势,培育出一批专业化、平台化物流供应链企业。广州市邮政管理局统计显示,目前全市快递许可法人企业354家、分支机构221个,末端备案网点超7000个,总部和区域总部快递企业25家,全市快件日均处理能力超千万件的分拨中心2个、超百万件的15个,快递服务网路长度达218.8万公里,从业人员超10万人。

南都记者关注到,此次《条例》在快递基础设施保障、快递服务设施建设方面有更为具体的促进措施。据广州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负责人总结,一是从规划层面解决快递基础设施落地难问题,二是将快递末端服务设施纳入公共服务设施配套。

多位快递企业人士对南都记者坦言,广州市有关部门一直以来给予快递物流行业发展诸多支持,电商物流营商氛围在全国数一数二,此次《条例》在物流用地审批等方面的相关规定,对企业来讲是重要利好。

广州顺丰速运有限公司总经理王锋认为,《条例》的正式发布,对快递行业是一次重要的发展机遇。其中明确了在本市交通专项规划中统筹快件大型集散、分拣等快递基础设施用地的需要,推动交通运输业与快递业融合发展,为企业更好构建高质量快递服务网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支持快递末端服务设施纳入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等举措,将帮助企业有效解决快递“最后一公里”难题。

南都记者注意到,2020年,广州发布的《促进广州市邮政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就已通过加强顶层设计、规划引导和综合施策,进一步夯实全市邮政业高质发展基础。其中提出:科学规划优化行业空间布局。将邮政快递业发展纳入本级国土空间规划,统筹规划建设快递基础设施,统筹考虑邮政和快递园区、邮件和快件处理中心等基础设施用地需求。

“广州市比较重视快递服务作为公共服务设施的定位,是相对其他地区的一大亮点。”邵钟林对南都记者分析称,“当前一线城市物流用地紧缺,《条例》明确指出,‘在广州市交通专项规划中统筹考虑快件大型集散、分拣等快递基础设施用地的需要’,‘支持交通枢纽预留快递仓储、分拨、接驳等设施用地’,‘对符合条件的快递基础设施用地申请,纳入全市年度土地利用计划和建设用地供应计划’等,都显示出广州市政府对于快递产业的支持态度。”

从“快递大市”到“快递强市” 提升“智慧快递”水平

2019年,广州获评为“中国快递示范城市”,进一步加速了广州从“快递大市”向“快递强市”的步伐。2021年,广州邮政快递业正式迈入“百亿”时代。依照《广州市邮政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广州将建设最具竞争力的国际国内邮政快递枢纽中心,打造国内大循环中心节点城市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城市,引领带动大湾区和泛珠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预计到2025年,广州市快件业务量将突破到160亿件,快件业务收入达到1360亿元,支撑网络零售额将超过2万亿元。

据广州市邮政管理局介绍,接下来,将以《条例》实施为契机,以法治手段为广州快递业高质量发展赋能添翼,加快打造快递行业发展新高地,推动形成更多在全国可复制、可推广的“广州经验”。具体来说,将重点聚焦“发展”“民生”“创新”“安全”四方面推进工作。

一是聚焦“发展”。结合“中国快递示范城市”深化工作,进一步加强总部引进政策研究,大力推动快递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形成具有特色的区域现代快递服务体系,打造最具竞争力的国际国内快递枢纽中心,为引领带动粤港澳大湾区和泛珠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是聚焦“民生”。加快构建农村三级寄递物流体系,促进农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双向通道。进一步规范快递市场秩序,督导企业不断提升服务品质,满足人民群众更高的服务质量要求。完善快递从业人员权益保障机制,切实维护好他们的合法权益,全面提升快递小哥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三是聚焦“创新”。积极推动快递业科技创新、制度创新、业态创新和模式创新,发挥大湾区智能、信息、人力等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幅提升行业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智慧快递”水平。落实行业生态环保要求,推动企业完善可减量、可回收、可降解、可循环的运营作业模式,从拼“速度”到比“绿色”,提升行业整体绿色低碳转型能力。

四是聚焦“安全”。推动实名验证、开箱验视、过机安检等“三项制度”有效落实,着力保障公共安全和用户信息安全。建立完善行业安全监管支撑体系和行业安全工作协调机制,强化快递车辆安全行驶、安全管理机制,强化运用大数据、信息平台等手段,全面提升行业应急处置水平和快速反应能力,全力保障行业平稳、安全、高效运行。

采写:南都记者 傅晓羚

标签: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 2015-2022 欧洲消费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2005074号-23   联系邮箱: 58 55 97 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