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是长江最动人的底色,而长江大保护就是护牢这抹底色。
【资料图】
围绕共抓大保护,近年来,长江流域各部门各省市坚持从长江生态系统整体性和流域系统性出发,多方参与,分工协作,开展了一场场保护与治理的攻坚战。合作机制实现“顺畅有效”,保护治理实现“循法而治”,流域管理迈向“协同发力”,随着长江流域管理体系不断完善,长江大保护从点位治理向系统治理转变。
渔政执法船队从长江武汉段江面驶过(2020年12月31日摄)。新华社记者 程敏 摄
协同联动凝聚治江合力
一艘艘执法船如利剑般穿入茫茫江流,水政、公安、海事执法人员仔细搜寻着每一处浅滩、水汊……这是近日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牵头组织的打击长江非法采砂行动中的一幕。
长江航运公安局开展“雷霆行动”,深夜在长江武汉段打击非法采砂(2019年2月13日摄)。新华社记者 程敏 摄
多个部门联合开展巡江检查和暗访执法,推动砂石采运全链条管理,相邻省份推动采砂联合共治……长江水利委员会河道采砂与河湖管理局督查处处长刘平刚说,随着跨部门、跨区域治砂管砂合作范围和力度不断加大,长江干流非法采砂案件逐年减少,长江采砂管理由治标向标本兼治深入推进。
长江航运公安局开展“雷霆行动”,深夜在长江武汉段打击非法采砂(2019年2月13日摄)。新华社记者 程敏 摄
长江采砂管理由乱到治是长江大保护协同联动的一个缩影。
长江航运公安局开展“雷霆行动”,深夜在长江武汉段打击非法采砂(2019年2月13日摄)。新华社记者 程敏 摄
千百年来,长江流域以水为纽带,连接上中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形成了经济社会大系统,需要协调的关系和矛盾纷繁错杂。曾几何时,长江深陷“九龙治水”泥淖。
长江大保护,共字是要诀。
近年来,长江流域上下游打破壁垒,不断探索跨部门、跨区域联动机制:鄂赣湘三省共同签署“一江两湖”系统治理合作协议,建立跨区域协调机制、联合研究机制和信息共享机制;长江委会同流域19个省级河长办建立长江流域河湖长制协作机制;长江航运公安局与沿江各地公安机关协同作战,多地区、多警种对非法捕鱼等违法犯罪打出“组合拳”。
同饮一江水,共绘九州图。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马建华说,长江大保护工作持续推向深处,目前,长江流域已初步形成流域统筹、区域协同、部门联动的长江大保护新格局。
良法善治筑牢法治支撑
长江大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既要“添砖加瓦”,还得“立梁架柱”。
2021年3月1日,我国首部流域法——长江保护法正式颁布实施,通过顶层设计,为长江大保护建立起强有力的硬性约束。
共抓大保护,从此有法可依。
“长江保护法明确在监督执法方面建立协作机制,同时明确了各有关部门的牵头责任,执法人员可以更好地协同守护母亲河。”长江水利委员会副主任胡甲均说,新法实施两年来,长江委与公安、交通运输、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等部门和地方水利部门联合执法机制更加顺畅,已累计专项执法196次,出动执法人员3367人次、执法艇395艘次,形成了上下联动、横向配合、多方参与、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对于涉及长江大保护的舆情和要案,行政执法部门与司法机关会及时联动,共同研究制定处置办法,提高执法办案的质量、效率,回应社会关切。”长江水利委员会政策法规局局长滕建仁说,伴随各项立法工作稳步推进,以长江保护法为统领、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为支撑的共抓长江大保护和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法律制度体系正日益完善。
系统观念寻求治理之道
湖北省宜昌市枝江市姚家港化工园码头(2023年5月22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 摄
6月的荆江之首,水清岸绿。江畔,湖北省枝江市姚家港化工园内,厂房干净,管道纵横,犹如花园式街区。
数年前,姚家港化工园备受诟病:部分企业发展粗放,园区灰头土脸,跑冒滴漏、偷排污染现象时有发生。如今,园区处处透露着环保理念:高空设有环保监控,架起污水明管,实现污水全收集并且提标处理;企业配备专业的环保管家,精心设计流程,力求做到循环生产、产品耦合。
湖北省宜昌市枝江市姚家港化工园(2023年5月22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 摄
“现在,保护治理不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更多是用系统观念。环保不仅是必须守牢的底线和红线,还成了企业优势和竞争力的来源。”枝江市市长黄芳帅说。
从坚持系统观念出发,长江保护治理掀起了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系统性变革。沿江各省市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等生态要素,实施系列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工程。
重庆将重点水域岸线、饮用水源地划入保护红线,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湖北推动全生态链修复,出台全省流域治理规划,推进长江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综合治理;安徽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加大湿地系统修复力度……
“当前长江大保护已然形成广泛共识,通过战略和顶层设计引领、政策和法规先行,长江流域管理体系不断完善,长江大保护从点位治理向系统治理转变。”马建华说。
标签:
Copyright © 2015-2022 欧洲消费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2005074号-23 联系邮箱: 58 55 97 3@qq.com